民谚说 “平安是福”,涵盖两层意思:一是自身没病;二是环境无灾。两者俱佳,自然得福。人们祈求平安,关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。
人总是执着地追求,以拥有某种条件为福。其实,世间的福是相对的。人的愿望不同,对福的享用也各异。有人以拥有财富为福,有人以获得地位为福,有人以美满岁月为福,有人以冒险猎奇为福,有人以充实事业为福,有人以安然清闲为福,有人以居住在繁华都市为福,有人以生活在清静乡村为福,小孩子以有童稚无忧为福,年轻人以得随心所欲为福,年老者多认为健康无病为福。基于观念不同,所达祈福的境界也就不一样了。以往说人胖发福,现在讲瘦身为福。福是一种自身的认知、 感觉、体验或享用,亦如饥饱冷暖自知,欲望强弱自量。相对而言,知足易享,贪变难得。活了101 岁的唐代大医药家、养生学家孙思邈在所撰《福寿论》中对“福”有过精辟论述〝福者,造善之积也;祸者,造不善之积也…•“他认为人在生活中的福、祸与善 恶有因果关系,都是人自为之。世人通常都是有多少快乐就有多少烦恼。人在某些地方有所长,而在另一些地方有短处。《老子•道德经i讲:“祸今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;当初有难,现在得福;在那儿受罪,在这里享福,均属正常。<筍子•劝学》说:“福,莫长于无祸。”与福相对应的,自然是祸。人生长河,祸福难测。疾病伤残,自然灾害,意外伤害,不一而足。
生活中的和顺多是难以如愿的:“万事如意” 仅是人的期盼而已。“博闸强识而让,敦善行而不念。“做不行长,欲不可纵,志不可满,乐不可极。苦乐人生,否极泰来;世处事,适度为宜。倘能“大致如意〞 也就算不错了。这是人生理想的依托和精神的文柱,也是忧患意识的表征,更体现了价值观的内涵。有哲人认为,过去无悔,现在无惧,未来无优,勇往直前,相伴是福。
先说自身没病。欲求没病,意在养生。生,即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;养,是谓保养、调养、补养之意。唯有减少疾病,方可延年益寿。但真正做到,实际很难。病从口入,这是老话,说的意思,今昔不同。过去认为,人吃五谷杂粮,没有不闹病的。但就这五谷杂粮,在种子、种法、施肥、衣药、催熟、收割、储存、加工、运输、制作、吃法等各个方面,传统与现实就大不一样。天生万物以养人,人以食为充。食物千百种,各有其功效。需按照自身具体状况,适时适量适宜地选用,饱腹除外,还要兼顾防病保健。欲揭开食物保健的密码,就得启迪吃喝的智慧,深人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和营养成分、科学得当的食疗方法,择需而用。增强体质,提高正气,改善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,减少疾病的发生,尽量避免病患对人体的伤害,促使体内阴阳平衡,保持身心最佳状态。
人,只有自觉自律爱护环境,才能受益环境。中国儒家主张 “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”,“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”。也表明人与自然环境需和谐相处。基于此,人们就应遵循“天人合一”的养生规律,并因时而异、因地制宜地加以调整。“四时调摄”并不是固有的约定俗成的模式,而应在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下灵活运用,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处地域,调整身心状态,慎选生活方式,科学控制饮食,掌握医药常识,维护自身康宁,力求岁月平安,这才是真正的“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