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生大病者,三焦皆不通。人之所以得上难治的病,说到底,就是因为三焦不畅引起。而一辈子不得大病人的,三焦一定是通畅的。
那么,什么是“三焦”呢?
实事求是地说,关于“三焦”这个概念,很多研习中医一辈子的人,都说不清楚。有的教课书里面,对它的解读,也不尽准确。医家张介宾曾对它有过解读,而且影响深远。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后世发现,张介宾的解读也不对。概念上的不统一,给三焦带来一层神秘的色彩,同时也给后人对它的理解,带来了困难。
什么是三焦?它有两层意思比较容易领会。第一层,就是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。目前,中医生理学界普遍认为,三焦是胃肠水液深入膀胱的通道。这个观点,最初发扬光大于唐荣川、张锡纯。后世医家则认为,这个通道组织里面,似乎应包括输尿管。
这个是次要的。我们要说的,乃是“部位三焦”的概念。
什么是部位三焦呢?古人把人体脏腑分为上中下三焦。因此,所谓三焦,就成了所有胸腔、腹腔内脏腑组织之间的空隙之处。我们可以想象,如果把胸腹腔照亮,再把脏腑所在变暗,那么剩余的光亮之处,便是脏腑间的缝隙,这就是三焦。
那么,这些空隙,又是来做什么的呢?
这里面的重要作用,就是运行人体的气。宗气之所以下降资助元气,元气之所以上升哺育五脏,包括各个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,还有脏腑和脏腑之间的联系、呼应,无不是通过三焦来完成的。人体中能量的转化、物质的代谢,无不是以三焦为通道。人体诸气就是通过三焦来升降变化,推动脏腑功能的运转。肝肾之气升,心肺之气降,脾胃之气转,无不以三焦为舞台。
所以说,三焦,就是人生命运转的通道。恰如《中藏经》所言:“总领五脏六腑、营卫经络、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;三焦通,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,其于周身灌体,和内调外,荣左养右,导上宣下,莫大于此者也”。“三焦之气和,则五脏六腑皆和,逆责皆逆”。
另外,我们的三焦,还是水液代谢、运行的重要场所,也是一身之精周流不息的场所。精津的运行,以三焦为通道。三焦阻遏,则津液失于输布,精微失于撒播,我们就会有痰浊、水饮等病邪的出现,脏腑所需营养,就供应不上去。
可见,这个三焦,十分非常重要的。它和我们身上的疾病,关系密切。
大病,之所以被称为大病,原因在于其意味着脏腑机能的严重逆乱和失常,意味着人体营养物质、气血精津的运行输布、严重失常。而这些事情,如前文所说,大部分又是以三焦为通道来实现的。所以,归根结底,三焦不通,是导致人体产生大病的根由。
举几个例子吧。比如说癌症。癌症的生成,根由是正气不足,邪毒聚生。邪毒为何得聚?正气因何不足?三焦代谢不畅、气行不周是重要原因。
再比如说心梗。脾、肺、肾等脏器,对心气的运行,都有影响。这种影响,通过三焦来实施。三焦不畅,心气心血的运行不得支持,故而发病。比如说脾虚湿聚,三焦为痰浊所伤,则痰浊上泛于心,形成冠心病。
那么,我们的三焦,又是如何不通的呢?我们怎么才能保证三焦通畅起来呢?
这里主要说说三焦湿热怎么办吧:
(1)辛温宣透,芳香化湿 本法简称辛宣芳化法,适用于上焦湿热证候,是指用辛温芳香,轻扬宣透之品,化湿透热以宣肺气,疏通肌腠,使腠理通达,微有汗出,则湿邪可渐从小汗而解,湿祛则热不独存,也随汗出而散。
常用药物如:藿香、白芷、苏叶、香薷、苍术等,佩兰、青蒿、金银花虽然不是辛温药物,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,临床中也可以配入,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”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。
(2)辛温开郁,苦温燥湿 本法简称辛开苦降法,适用于中焦湿重于热的证候,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温与苦温药物相配,辛开苦降,燥湿化浊,调理脾胃,使之恢复升降平衡。
常用药物如半夏、苍术、砂仁、白蔻仁、草果、厚朴、枳实、大腹皮、陈皮、白术等,这就是吴鞠通所说的“治中焦如衡,非平不安”在湿热病临床治疗中的具体体现。
(3)苦寒清热燥湿 本法适用于中焦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的证候,是指选用苦寒之品,以达到清热燥湿的目的。常用药物如黄芩、黄连、栀子等。应当说明的是,治疗湿热病使用苦寒药应当审慎,必须属热重于湿者才可使用,如果属湿热并重者,应当辛温、苦温与苦寒同用,以辛开苦降,清热与燥湿并施。如果湿邪重者,苦寒药应当忌用,防其冰伏湿邪,反而使病势难解。
(4)淡渗利湿 本法适用于下焦湿热证候,是指用淡渗之品利尿渗湿,使湿热从小便而驱。常用药物如滑石、通草、茯苓、生薏苡仁、泽泻、猪苓、车前子等。如果是下焦热重于湿者,可以在淡渗利湿之中选加苦寒泄热,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,如栀子、木通、竹叶等。
(5)兼顾三焦 因为湿热易于弥漫三焦,临床上除了针对病变中心部位进行治疗外,还必须兼顾三焦,也就是说,治上焦不忘中、下焦,治中焦不忘上、下焦,治下焦不忘中、上焦。这也正是临床处方中辛宣芳化、辛开苦降与淡渗利湿药物常常并用的原因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