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、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,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。
2018年10月,我国卫健委发布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我国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已达到3亿以上。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.0%,其中女性为51.6%。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,其中女性约7000万。
以腰背痛多见,其特征是难以明确指出何处疼痛,疼痛多在久坐不动后稍一活动即出现;注意: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或有外伤史时,警惕是否有压缩性骨折。
多在疼痛后出现,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,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,负重量大,尤其第11、12胸椎及第3腰椎,负荷量更大,容易压缩变形,使脊椎前倾,背曲加剧,形成驼背。
1、不良的生活习惯。例如:吸烟、过度饮酒、过度食用碳酸饮料、运动量少等。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。
2、疾病因素。例如: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分泌及免疫性疾病是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,势必引起重视。
1.年龄。随着年龄增加,每年皮质骨约有0.3%~0.5%的丢失。
2.绝经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较少;而雌激素有促进成骨细胞发生、分化、增殖的功能,雌激素减少,骨形成减少,骨质丢失加速。
3.种族。不同种族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各不一样,一般白种人>黄种人>黑种人。
治疗目标:1.改善骨骼生长发育;2.维持骨量和骨质;3.避免跌倒和骨折。
提倡豆制品、鱼肉、牛羊肉、鸡蛋、油菜、枇杷及苹果等含钙高食品。
一般建议时长20min左右,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。
①钙剂:常用碳酸钙,建议尽可能通过饮食摄入,饮食摄入不足时再予以钙剂。一般成人每日需摄入钙800mg,50岁以上则需摄入1000至1200mg。
②维生素D:提倡饮食补充,65岁及以上老人每日需摄入600U。
临床常用:阿伦磷酸钠、依降钙素以及一些绝经激素。若长时间服用阿伦磷酸钠,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。
常用阿法骨化醇、骨化三醇等,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,服药期间不宜同时补充较大剂量的钙剂,并建议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。